購買學步鞋前需要測量孩子腳掌的正確尺碼。正確的做法是,拿一張白紙墊在地上,等待腳站立於地上,然後壓實小腳,實測孩子的腳長與腳寬。不可只測量一隻腳的數據,要兩隻腳都能測量,需以較長較寬的一組數為準。另外,鞋的前尖距要距離腳趾有一段空隙,方便寶寶的腳趾靈活活動,大約有一指寬的距離(大約1cm)為宜。
剛學會走路的孩子,小腳被厚厚的脂肪層覆蓋,正在儲蓄大能量,讓足弓慢慢現形。而厚厚的脂肪層下面,可是包裹着很多的敏感的神經,而光腳走路能夠促進腳底神經發育,還能提高寶寶大腦的靈敏度和協調性,讓寶寶更聰明。同時,赤足還能給寶寶帶來不同地面的感覺,培養抓地感,走得更穩更協調。
而在室外則需要給孩子準備鞋底薄且耐滑的嬰兒步前鞋,在保護寶寶雙足的同時又能保持一定的抓地感。
由於寶寶步態不穩,鼓勵他們穿着前足容易曲折的學步鞋。約2歲後,寶寶步態開始穩定,便可為他們選擇有三維護足概念的健康穩步鞋,讓他們的足部可在健康環境下成長。
學行車可以輔助寶寶學行,但建議家長不要讓寶寶過早使用,且需多加留意學行車高度的調校,避免寶寶使用學行車的時候雙足呈足尖狀態,長期使用容易有足尖步態出現。
16個月至3歲期間,寶寶在生長發育階段中膝關節出現O形腿是屬於正常現象,一般來說,在寶寶不同的生長期其膝關節的形狀也會有所不同,具體是:出生至18個月的寶寶膝關節會呈O形;18個月至4歲膝關節呈X形;4-6歲雙膝距離漸漸增大;6歲後雙膝約為一隻手指寬距離。
剛學走路的寶寶的小腿肌肉往往會出現緊張,身體的協調度不夠,對不同的地面還沒適應,缺乏觸地感從而習慣了踮腳尖的走路方式。剛學走路的寶寶,在生長發育階段出現足尖步態,是屬於正常現象,家長不用過分擔心。平時選鞋時,可選擇一些中筒及後跟杯硬一點的鞋子,能減少小朋友踮腳尖的走路的習慣
寶寶走路容易跌倒,原因可能在於:
① X型腿,由於膝關節距離較近,導致寶寶走路時雙膝經常碰撞而跌倒,一般來說寶寶4歲後膝關節會慢慢分開,但仍需避免如W形坐等不良坐姿;
② 足尖步態,導致寶寶重心向前,也是其中一個讓寶寶容易跌倒的原因。在生長發育階段出現足尖步態,是屬於正常現象,家長不用過分擔心。平時選鞋時,可選擇一些中筒的鞋子,能減少小朋友踮腳尖的走路的習慣
③入字腳,走動時雙腳鞋頭容易碰撞,也會讓寶寶容易跌倒的原因。需避免如W形坐等不良坐姿, 及多作髖關節外旋的運動(如蛙泳, 騎單車)
一般而言,幼兒8個月到15個月是爬行期至學步初期,約15個月左右便能跌跌碰碰地走踏。因幼兒小腿骨骼尚未發展成熟,家長應避免讓幼兒過早學走路,以免增加小腿內彎的機率,從而影響外觀,爸爸媽媽們要注意喔。
兒童鞋應該要有以下特點:一個加硬的後跟杯,一個溫和的承托鞋墊以及前圍一定要夠寬,這樣腳指頭才能運動自如。加硬後跟杯是為了減少在成長過程中後足外翻的惡化機率。承托鞋墊的作用能夠緩解寶寶的足部疲勞,承托寶寶的體重,這樣減緩足弓的壓力,促進足弓的有效形成。
高弓足是指在站立時,足弓較平常人高的情況。如有高弓足,小朋友的前掌及後跟底部受壓較大,容易出現前掌及後跟痛的情況,時間久也會出現繭等問題。另外,小朋友的重心也因腳形關繫而提高,因此會比較容易扭傷。建議小朋友可使用足弓墊來填補過高的足弓位,增加足底接觸面,平均分布壓力,並穿着避震力較高的鞋和鞋墊。
小朋友4歲前,足部結構及關節較為柔軟,足部骨骼未發育成熟,故後跟傾斜屬於正常生長現象。隨着小朋友生長發育,他們的足部結構會漸漸成形,後跟也會慢慢趨於垂直狀態。後足外翻一般也是扁平足小朋友常見的伴隨現象,建議穿着有後跟斜度和足弓承托的鞋墊,以及後跟杯加硬的兒童健康鞋,可穩定小朋友後跟骨,保護兒童足部健康發育。
扁平足是兒童成長期常見的足部現象,足部情況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:4歲以下的小朋友,腳底脂肪層較厚,覆蓋了足弓形成假性扁平足現象;4-13歲的小朋友,足弓會開始慢慢的形成,但此時足弓發育尚未成熟,也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扁平足現象,可配以有足弓承托的鞋墊及兒童鞋,輔助以合適的足部運動,可減少扁平足後遺症發生的幾率。
小朋友可以在家中做自我檢查,方法很簡單,先將雙腳放在水裹弄濕後,再將雙腳放在乾的紙上,就能夠實時看到一個水印,根據水印可反映出足部的情況,從而了解是屬於哪一類腳形。如有疑問,可到Dr.Kong門市做進一步的驗腳服務諮詢,或請教醫生的意見。
扁平足是指站立時內側足弓出現偏低或下陷現象。主要成因包括先天/遺傳或者後天大幅度體重變化。這種腳形在走路時由於缺乏推送,足部容易感到累,缺乏吸震,足底長期受壓,足部容易痛。
如果小朋友有扁平足,走路的時候就會更容易累,這是因為其足弓位偏低或下陷,導致缺乏推送力。建議小朋友穿着有足弓承托的健康鞋,承托偏低的足弓,減少足部疲勞,平時也要多做運動,如跳繩,打籃球,足尖運動等,可鍛煉小腿及足部肌肉
14歲以上人群的足部已慢慢發展成熟,腳型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很大的變化,但仍可通過穿著合適的鞋和鞋墊來舒緩疲勞、腳痛等扁平足後遺症。
當皮膚長時間受壓或摩擦後(如長時間步行/站立或穿著鞋底過硬的鞋),便會產生角化現象,使皮膚加厚,形成繭。繭能夠保護受壓過大的位置,但繭過厚會引起痛楚。建議避免穿著鞋底過硬的鞋,也可選用一些配件,減少磨擦與壓力。
由於正常人走路時會有輕微八字腳情況,所以後跟外側會較先着地,而鞋的後跟外側位置也會磨損得比較快。當有明顯八字腳情況或入字腳情況,會進一步加快鞋後跟位置磨損的程度。除了步態的影響外,不同的物料也會影響鞋底磨損的程度,如PU料的鞋底會更耐磨。
膝痛的成因有多種,例如膝關節退化,體重偏高或扁平足等問題都會引起膝痛。建議應根據成因做針對性護理。一般情況下,可使用卸力吸震鞋墊,減輕壓力,或使用護膝舒緩痛楚。另外也需留意日常的姿勢,避免經常做跪下或蹲下等容易傷膝關節的動作。如果情況嚴重,建議諮詢醫生意見。
部分高跟鞋是有健康元素,當選擇高跟鞋時,可留意以下幾點:
① 鞋跟高度應在3-5cm,不應過高,避免令前掌受壓較大,導致前掌痛或生繭或有拇趾外翻情況;
② 內置有全接觸鞋墊,能平均分佈足底壓力,減少足痛機會;
③ 鞋墊內有蹠骨墊,能把前掌壓力向後移,舒緩前掌壓力;
④鞋頭可選擇易曲折設計,方便起步。
這足部情況稱之為拇趾外翻或波子骨發大。成因主要是先天/遺傳或經常穿著高跟/尖頭鞋。建議避免穿著高跟/尖頭鞋,在靜態時(坐下或睡眠時)可使用波子骨夾,在步行時可使用分趾軟墊,從而控制拇趾外翻的惡化速度。另外也可使用拇趾伸張帶做足部運動,以用於鬆弛拇趾關節附近的軟組織,減少拉扯。如情況嚴重者,應諮詢醫生意見。
長者有膝關節痛一般是勞損或關節退化所引起的,可選擇避震較高的鞋來舒緩痛楚。日常生活中也應盡量避免做讓膝關節負荷過大的活動,如上下樓梯等,問題嚴重者請諮詢醫生意見。
長者足底的脂肪層較薄,避震力較差,故選鞋時首先要注意鞋要有足夠的避震功能,如選擇有內置軟墊的鞋。另外,最好穿着鞋跟高度為約半吋至一吋(1-2.5cm)的鞋,以利於適當減少後跟壓力,而平底鞋或布鞋的鞋底一般較薄且後跟高度不夠,會增加後跟壓力,容易造成腳累或腳後跟痛,應避免穿着這類鞋。最後,長者的平衡力較弱,需選擇有較好防滑功能的鞋子。
行樓梯無疑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控製體重。但如果本身有膝關節毛病或腿部肌力不足,便應盡量避免行樓梯。因走樓梯時膝蓋必須彎曲,膝部相對承受的壓力會比在平路行走時大,這容易導致膝關節磨損或膝痛,建議長者在平路步行更佳。
後跟骨刺是指後跟骨有骨骼增生,在步行或站立時後跟有刺痛的感覺。可使用後跟吸震鞋墊來減少後跟壓力,同時也可穿着鞋跟高度為半吋至一吋(1-2.5cm)的鞋,把後跟壓力轉移到前足,以利於舒緩痛楚
糖尿病患者大多血液循環及足部感覺神經較差,選鞋方面應注意鞋內要有足夠空間,鞋形也需盡量配合腳形(如鞋面為彈性物料)。鞋內部的設計也十分重要,無縫內裡的設計可減少足部與鞋之間的摩擦,再配合較軟的鞋墊,可增加穿着的舒適度。另外,建議患者定時檢查自己雙腳,保持足部乾爽,避免有傷口或細菌感染。
若拇趾與第二趾已重疊,需選擇鞋面闊,軟身及有彈性(如拉架物料)的鞋,避免重疊的腳趾因長期受壓而生雞眼或繭。若情況嚴重者,可諮詢醫生建議。
孕婦在懷孕階段腳部會出現不同的水腫情況,若選擇可自行調節鞋內空間的鞋可增加穿著時的舒適度。另外,孕婦應避免穿著拖鞋或綁鞋帶的鞋,前者容易被踩後跟以致失衡,後者因孕婦本身較難俯下綁鞋帶,且鞋帶鬆脫時也容易跌倒。同時也要注意選擇防滑性能好的鞋子。
一般來說,孕婦怕鞋頭位置過緊,會預先買大幾個尺碼的鞋子。但鞋碼過大會導致腳趾位置有多餘空間,起步時因鞋頭容易踢到地面而失去平衡。所以選鞋時最好選擇闊度足夠的或可調校款式的鞋,長度及寬度也需配合個人腳部情況而定, 而不需預先買大幾個尺碼。
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:① 選鞋——如雙腳較容易腫脹,應選擇鞋身較軟,鞋面是彈性物料的鞋子。另外建議選擇有空間調節功能的鞋,如有魔術貼等可調校的款式,可因應不同的腳腫情況來調節鞋內空間。② 按摩——可由下而上來按摩小腿腫脹位置,以便舒緩因腳腫而引致的不適感。③坐姿——坐下時可將雙腳伸直平放,以減少腳腫的情況
孕婦可通過使用托腹帶來減少腰脊受壓,睡覺時也可通過側睡來減少腰脊壓力。若腰痛時,可嘗試在腰部酸痛位置輕輕按摩或用暖水袋熱敷。
穿著平底鞋會使腳後跟壓力增加,容易引起後跟痛。因此建議應穿著比前掌部分高1.5cm-3cm的鞋,以利於適當分佈前掌及後跟壓力。選鞋子時,盡量選可調節圍度及防滑性好的鞋子
做拉體側肌的運動可有助於舒緩腰部肌肉的緊張。具體步驟:左手放在腰部,舉起右手,身體向左側,直至腰部感到拉緊,維持10秒後回復原狀。向另一邊重複,每組重複10次。
一個能保護脊柱的護脊書包應具備以下的功能設計:①脊柱無壓設計,能減少走動時書包撞擊脊柱的機會;② 重心內格設計,能使書本更貼近背部,減少寒背機會;③ 卸力盆骨墊設計,能分散肩膊壓力到盆骨,舒緩肌肉疲勞。
小朋友書包過重或一些不良的姿勢(如坐姿)都會容易引起含背現象,平時要避免一些不良姿勢,也可以做一些護脊運動來改善,如伸展胸肌,具體步驟:站立,雙手放在背後緊握並往上拉,維持10秒,每天重複10次。
一般有“滑輪”的書包都會較重,當上下樓梯時,學童需要搬動書包,有可能使他們的脊柱受傷。另外書包上會有一些較大較硬的配件,學童在搬動過程中若有失手,便容易產生危險。
不同尺碼的書包其背板長度也會有所不同,而背板的作用是使書包更加貼近背部。因此當選購書包時應根據兒童的高度來選擇合適的尺碼。若書包過大,便不能發揮背板保護脊柱的最大功效。
當收拾書包時,應注意把最重和最大的書本放於書包接近背脊的位置,即重心內格內,以便將重心距離減小,減少腰脊受壓,並降低兒童寒背的機會。建議書包的重量不適宜超過體重的10%,如過重,可使用手提袋裝一部分的書。
購買學步鞋前需要測量孩子腳掌的正確尺碼。正確的做法是,拿一張白紙墊在地上,等待腳站立於地上,然後壓實小腳,實測孩子的腳長與腳寬。不可只測量一隻腳的數據,要兩隻腳都能測量,需以較長較寬的一組數為準。另外,鞋的前尖距要距離腳趾有一段空隙,方便寶寶的腳趾靈活活動,大約有一指寬的距離(大約1cm)為宜。
剛學會走路的孩子,小腳被厚厚的脂肪層覆蓋,正在儲蓄大能量,讓足弓慢慢現形。而厚厚的脂肪層下面,可是包裹着很多的敏感的神經,而光腳走路能夠促進腳底神經發育,還能提高寶寶大腦的靈敏度和協調性,讓寶寶更聰明。同時,赤足還能給寶寶帶來不同地面的感覺,培養抓地感,走得更穩更協調。
而在室外則需要給孩子準備鞋底薄且耐滑的嬰兒步前鞋,在保護寶寶雙足的同時又能保持一定的抓地感。
由於寶寶步態不穩,鼓勵他們穿着前足容易曲折的學步鞋。約2歲後,寶寶步態開始穩定,便可為他們選擇有三維護足概念的健康穩步鞋,讓他們的足部可在健康環境下成長。
學行車可以輔助寶寶學行,但建議家長不要讓寶寶過早使用,且需多加留意學行車高度的調校,避免寶寶使用學行車的時候雙足呈足尖狀態,長期使用容易有足尖步態出現。
16個月至3歲期間,寶寶在生長發育階段中膝關節出現O形腿是屬於正常現象,一般來說,在寶寶不同的生長期其膝關節的形狀也會有所不同,具體是:出生至18個月的寶寶膝關節會呈O形;18個月至4歲膝關節呈X形;4-6歲雙膝距離漸漸增大;6歲後雙膝約為一隻手指寬距離。
剛學走路的寶寶的小腿肌肉往往會出現緊張,身體的協調度不夠,對不同的地面還沒適應,缺乏觸地感從而習慣了踮腳尖的走路方式。剛學走路的寶寶,在生長發育階段出現足尖步態,是屬於正常現象,家長不用過分擔心。平時選鞋時,可選擇一些中筒及後跟杯硬一點的鞋子,能減少小朋友踮腳尖的走路的習慣
寶寶走路容易跌倒,原因可能在於:
① X型腿,由於膝關節距離較近,導致寶寶走路時雙膝經常碰撞而跌倒,一般來說寶寶4歲後膝關節會慢慢分開,但仍需避免如W形坐等不良坐姿;
② 足尖步態,導致寶寶重心向前,也是其中一個讓寶寶容易跌倒的原因。在生長發育階段出現足尖步態,是屬於正常現象,家長不用過分擔心。平時選鞋時,可選擇一些中筒的鞋子,能減少小朋友踮腳尖的走路的習慣
③入字腳,走動時雙腳鞋頭容易碰撞,也會讓寶寶容易跌倒的原因。需避免如W形坐等不良坐姿, 及多作髖關節外旋的運動(如蛙泳, 騎單車)
一般而言,幼兒8個月到15個月是爬行期至學步初期,約15個月左右便能跌跌碰碰地走踏。因幼兒小腿骨骼尚未發展成熟,家長應避免讓幼兒過早學走路,以免增加小腿內彎的機率,從而影響外觀,爸爸媽媽們要注意喔。
兒童鞋應該要有以下特點:一個加硬的後跟杯,一個溫和的承托鞋墊以及前圍一定要夠寬,這樣腳指頭才能運動自如。加硬後跟杯是為了減少在成長過程中後足外翻的惡化機率。承托鞋墊的作用能夠緩解寶寶的足部疲勞,承托寶寶的體重,這樣減緩足弓的壓力,促進足弓的有效形成。
高弓足是指在站立時,足弓較平常人高的情況。如有高弓足,小朋友的前掌及後跟底部受壓較大,容易出現前掌及後跟痛的情況,時間久也會出現繭等問題。另外,小朋友的重心也因腳形關繫而提高,因此會比較容易扭傷。建議小朋友可使用足弓墊來填補過高的足弓位,增加足底接觸面,平均分布壓力,並穿着避震力較高的鞋和鞋墊。
小朋友4歲前,足部結構及關節較為柔軟,足部骨骼未發育成熟,故後跟傾斜屬於正常生長現象。隨着小朋友生長發育,他們的足部結構會漸漸成形,後跟也會慢慢趨於垂直狀態。後足外翻一般也是扁平足小朋友常見的伴隨現象,建議穿着有後跟斜度和足弓承托的鞋墊,以及後跟杯加硬的兒童健康鞋,可穩定小朋友後跟骨,保護兒童足部健康發育。
扁平足是兒童成長期常見的足部現象,足部情況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不同:4歲以下的小朋友,腳底脂肪層較厚,覆蓋了足弓形成假性扁平足現象;4-13歲的小朋友,足弓會開始慢慢的形成,但此時足弓發育尚未成熟,也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扁平足現象,可配以有足弓承托的鞋墊及兒童鞋,輔助以合適的足部運動,可減少扁平足後遺症發生的幾率。
小朋友可以在家中做自我檢查,方法很簡單,先將雙腳放在水裹弄濕後,再將雙腳放在乾的紙上,就能夠實時看到一個水印,根據水印可反映出足部的情況,從而了解是屬於哪一類腳形。如有疑問,可到Dr.Kong門市做進一步的驗腳服務諮詢,或請教醫生的意見。
扁平足是指站立時內側足弓出現偏低或下陷現象。主要成因包括先天/遺傳或者後天大幅度體重變化。這種腳形在走路時由於缺乏推送,足部容易感到累,缺乏吸震,足底長期受壓,足部容易痛。
如果小朋友有扁平足,走路的時候就會更容易累,這是因為其足弓位偏低或下陷,導致缺乏推送力。建議小朋友穿着有足弓承托的健康鞋,承托偏低的足弓,減少足部疲勞,平時也要多做運動,如跳繩,打籃球,足尖運動等,可鍛煉小腿及足部肌肉
14歲以上人群的足部已慢慢發展成熟,腳型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很大的變化,但仍可通過穿著合適的鞋和鞋墊來舒緩疲勞、腳痛等扁平足後遺症。
當皮膚長時間受壓或摩擦後(如長時間步行/站立或穿著鞋底過硬的鞋),便會產生角化現象,使皮膚加厚,形成繭。繭能夠保護受壓過大的位置,但繭過厚會引起痛楚。建議避免穿著鞋底過硬的鞋,也可選用一些配件,減少磨擦與壓力。
由於正常人走路時會有輕微八字腳情況,所以後跟外側會較先着地,而鞋的後跟外側位置也會磨損得比較快。當有明顯八字腳情況或入字腳情況,會進一步加快鞋後跟位置磨損的程度。除了步態的影響外,不同的物料也會影響鞋底磨損的程度,如PU料的鞋底會更耐磨。
膝痛的成因有多種,例如膝關節退化,體重偏高或扁平足等問題都會引起膝痛。建議應根據成因做針對性護理。一般情況下,可使用卸力吸震鞋墊,減輕壓力,或使用護膝舒緩痛楚。另外也需留意日常的姿勢,避免經常做跪下或蹲下等容易傷膝關節的動作。如果情況嚴重,建議諮詢醫生意見。
部分高跟鞋是有健康元素,當選擇高跟鞋時,可留意以下幾點:
① 鞋跟高度應在3-5cm,不應過高,避免令前掌受壓較大,導致前掌痛或生繭或有拇趾外翻情況;
② 內置有全接觸鞋墊,能平均分佈足底壓力,減少足痛機會;
③ 鞋墊內有蹠骨墊,能把前掌壓力向後移,舒緩前掌壓力;
④鞋頭可選擇易曲折設計,方便起步。
這足部情況稱之為拇趾外翻或波子骨發大。成因主要是先天/遺傳或經常穿著高跟/尖頭鞋。建議避免穿著高跟/尖頭鞋,在靜態時(坐下或睡眠時)可使用波子骨夾,在步行時可使用分趾軟墊,從而控制拇趾外翻的惡化速度。另外也可使用拇趾伸張帶做足部運動,以用於鬆弛拇趾關節附近的軟組織,減少拉扯。如情況嚴重者,應諮詢醫生意見。
長者有膝關節痛一般是勞損或關節退化所引起的,可選擇避震較高的鞋來舒緩痛楚。日常生活中也應盡量避免做讓膝關節負荷過大的活動,如上下樓梯等,問題嚴重者請諮詢醫生意見。
長者足底的脂肪層較薄,避震力較差,故選鞋時首先要注意鞋要有足夠的避震功能,如選擇有內置軟墊的鞋。另外,最好穿着鞋跟高度為約半吋至一吋(1-2.5cm)的鞋,以利於適當減少後跟壓力,而平底鞋或布鞋的鞋底一般較薄且後跟高度不夠,會增加後跟壓力,容易造成腳累或腳後跟痛,應避免穿着這類鞋。最後,長者的平衡力較弱,需選擇有較好防滑功能的鞋子。
行樓梯無疑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控製體重。但如果本身有膝關節毛病或腿部肌力不足,便應盡量避免行樓梯。因走樓梯時膝蓋必須彎曲,膝部相對承受的壓力會比在平路行走時大,這容易導致膝關節磨損或膝痛,建議長者在平路步行更佳。
後跟骨刺是指後跟骨有骨骼增生,在步行或站立時後跟有刺痛的感覺。可使用後跟吸震鞋墊來減少後跟壓力,同時也可穿着鞋跟高度為半吋至一吋(1-2.5cm)的鞋,把後跟壓力轉移到前足,以利於舒緩痛楚
糖尿病患者大多血液循環及足部感覺神經較差,選鞋方面應注意鞋內要有足夠空間,鞋形也需盡量配合腳形(如鞋面為彈性物料)。鞋內部的設計也十分重要,無縫內裡的設計可減少足部與鞋之間的摩擦,再配合較軟的鞋墊,可增加穿着的舒適度。另外,建議患者定時檢查自己雙腳,保持足部乾爽,避免有傷口或細菌感染。
若拇趾與第二趾已重疊,需選擇鞋面闊,軟身及有彈性(如拉架物料)的鞋,避免重疊的腳趾因長期受壓而生雞眼或繭。若情況嚴重者,可諮詢醫生建議。
孕婦在懷孕階段腳部會出現不同的水腫情況,若選擇可自行調節鞋內空間的鞋可增加穿著時的舒適度。另外,孕婦應避免穿著拖鞋或綁鞋帶的鞋,前者容易被踩後跟以致失衡,後者因孕婦本身較難俯下綁鞋帶,且鞋帶鬆脫時也容易跌倒。同時也要注意選擇防滑性能好的鞋子。
一般來說,孕婦怕鞋頭位置過緊,會預先買大幾個尺碼的鞋子。但鞋碼過大會導致腳趾位置有多餘空間,起步時因鞋頭容易踢到地面而失去平衡。所以選鞋時最好選擇闊度足夠的或可調校款式的鞋,長度及寬度也需配合個人腳部情況而定, 而不需預先買大幾個尺碼。
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改善:① 選鞋——如雙腳較容易腫脹,應選擇鞋身較軟,鞋面是彈性物料的鞋子。另外建議選擇有空間調節功能的鞋,如有魔術貼等可調校的款式,可因應不同的腳腫情況來調節鞋內空間。② 按摩——可由下而上來按摩小腿腫脹位置,以便舒緩因腳腫而引致的不適感。③坐姿——坐下時可將雙腳伸直平放,以減少腳腫的情況
孕婦可通過使用托腹帶來減少腰脊受壓,睡覺時也可通過側睡來減少腰脊壓力。若腰痛時,可嘗試在腰部酸痛位置輕輕按摩或用暖水袋熱敷。
穿著平底鞋會使腳後跟壓力增加,容易引起後跟痛。因此建議應穿著比前掌部分高1.5cm-3cm的鞋,以利於適當分佈前掌及後跟壓力。選鞋子時,盡量選可調節圍度及防滑性好的鞋子
做拉體側肌的運動可有助於舒緩腰部肌肉的緊張。具體步驟:左手放在腰部,舉起右手,身體向左側,直至腰部感到拉緊,維持10秒後回復原狀。向另一邊重複,每組重複10次。
一個能保護脊柱的護脊書包應具備以下的功能設計:①脊柱無壓設計,能減少走動時書包撞擊脊柱的機會;② 重心內格設計,能使書本更貼近背部,減少寒背機會;③ 卸力盆骨墊設計,能分散肩膊壓力到盆骨,舒緩肌肉疲勞。
小朋友書包過重或一些不良的姿勢(如坐姿)都會容易引起含背現象,平時要避免一些不良姿勢,也可以做一些護脊運動來改善,如伸展胸肌,具體步驟:站立,雙手放在背後緊握並往上拉,維持10秒,每天重複10次。
一般有“滑輪”的書包都會較重,當上下樓梯時,學童需要搬動書包,有可能使他們的脊柱受傷。另外書包上會有一些較大較硬的配件,學童在搬動過程中若有失手,便容易產生危險。
不同尺碼的書包其背板長度也會有所不同,而背板的作用是使書包更加貼近背部。因此當選購書包時應根據兒童的高度來選擇合適的尺碼。若書包過大,便不能發揮背板保護脊柱的最大功效。
當收拾書包時,應注意把最重和最大的書本放於書包接近背脊的位置,即重心內格內,以便將重心距離減小,減少腰脊受壓,並降低兒童寒背的機會。建議書包的重量不適宜超過體重的10%,如過重,可使用手提袋裝一部分的書。
查詢及預定日期